衛生紙漲價、漢堡套餐也漲價,蛋價更是屢創歷史新高,多項民生基本物資受疫情、俄烏戰爭等國際情勢影響而成本上升,消費者叫苦連天。什麼都在漲,但只有薪水不漲;就算有加薪,薪資成長幅度也追不上通膨。主計總處公布,今年第1季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1%,6年來首度落入負成長,顯示薪資成長幅度被通膨吃掉。
每到了月底,你是否會開始納悶「錢都花去哪裡了」?尤其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常在月底時成為「月光族」,面對高物價卻低薪的時代,該如何掌握自己的財富?不用每到月底就擔心口袋空空、過著縮衣節食的日子,首先你必須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了解錢都花在哪裡。
(圖取自unsplash圖庫)
50/30/20分配法
你會記帳嗎?保有記帳習慣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是否有把錢花在刀口上,還是漫無目的的亂花錢。至於食衣住行育樂該如何分配才合理?可以試試「50/30/20分配法」,也就是將50%的稅後收入用於「必要支出」,像是房租、飲食、交通和醫療費用等;30%用於「想要支出」,包含娛樂、度假、買衣服鞋子等;剩下的20%存起來,可以規劃投資股票或是報名上課進修等課程。
舉例來說,一個稅後收入3萬的小資族,可以將6000元存起來,將1萬5000元
用在必要支出,9000元在想要支出。但對一個在北部租屋的社會新鮮人來說,房租可能就占了必要支出很大一部分,甚至排擠到其他生活費的分配,這時可能就要調整必要支出或是存款的部分。
(圖取自pixabay圖庫)
日常餐費怎計算?區分「必需」和「想要」
降低日常支出是財務規劃很重要的一步,可以先從每天的飲食費下手,現在一餐很容易就花掉幾百塊,偶爾周末和朋友小聚也可能花到上千元,飲食費不小心就會超支。外食族可以考慮自己帶便當,節省外食成本,或是規定自己一餐不要超過100元,若是超過就應該歸到娛樂費。
認真審視自己的支出習慣可能會發現其實有很多東西並非「必需」,而是「想要」,像是想要看電影、買衣服、吃宵夜等,這些消費行為或許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消除工作的疲勞,但並非是生活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多衝動性消費金額雖不高,但積少成多卻非常可觀。因此,消費前三思而後行,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也能強迫自己儲蓄、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4:5:6無痛省錢法 避免月底吃土
不想成為月光族,你還可以試試4:5:6無痛省錢法。以發薪日為起點,將每個月分成3個區間,每個區間有10天,依照「4:5:6」的比例分配花費,營造由儉入奢的感覺,避免月初花錢太兇,到了月底得面臨吃土的窘境。而且若月底還有多餘的錢,便可以當作儲蓄的一部分。延續之前的舉例,若你月薪3萬,扣掉存款、房租、交通等金額,每個月可支配的金額有1萬5000元,你便可以按照「4:5:6」的比例分配花費。以6月來說:
6/1~6/10: 4000元
6/11~6/20:5000元
6/21~6/30:6000元
(圖取自pixabay圖庫)
提早建立理財概念
建立理財概念永遠不嫌晚,除了儲蓄、減少不必要開支,許多人也會選擇投資,把錢當作「賺錢的工具」,賺取更多的利息。理財書籍指出,學會靈活運用各種理財工具,打造一套能夠持續帶來財富的系統,能達到真正的財務安全。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提到:「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金錢而工作,富人讓錢為他們工作。」投資需要承受一定比例的風險,但若能養成習慣去思考「如何投資」而非「如何消費」,了解理財知識和工具也能精進自己在財務方面的判斷,不至於隨波逐流、盲目任由他人下指導棋,成為自己財務的主人吧!
投資自己才是王道
持續成長和學習是人生很重要的能力,除了懂得掌管自己的財務,我們也要懂得掌握人生,了解自己內心真正想要追尋的價值,這絕非單純靠工作和理財就能達成的目標,而是要不斷地閱讀學習、與自我對話、挖掘潛在的興趣和能力等。累積生命經驗、培養成熟又圓潤的處世之道,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能不愧於生命中所做的每個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