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痛時,若是很輕微可以試試按摩、塗薄荷油、休息或睡個覺,如果都不能緩解,還是要適時吃止痛藥;止痛藥一般來說服用後1-3天內可代謝完畢,不要因為怕傷胃或怕毒性而忍著不吃。服用止痛藥的效果、副作用當然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如果要常常吃止痛藥,建議找醫師做評估比較安全。
(圖片取自pexels)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劉子洋說,由於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不少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習慣直接吞藥,這可能影響大腦變得愈來愈敏感,頭痛頻率也會愈來愈高,甚至傷肝傷腎;臨床上曾見過患者吞止痛藥長達30年,不僅吃到藥物成癮,頭痛問題也不見緩解。
近年全球面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身心壓力與生活巨大改變也使得偏頭痛患者病情惡化。根據一篇刊登在國外知名期刊「頭痛與疼痛」的研究顯示,疫情期間,偏頭痛患者每月偏頭痛天數從5.7天增至8天,相當於每月有1/4時間都在頭痛,嚴重度也增加。
劉子洋強調,偏頭痛是可以預防與治療的疾病,近年也有多款預防性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有助緩解偏頭痛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偏頭痛,何時該就醫、如何緩解,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傳授「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口訣,只要每週痛超過1次就應到神經內科就診;每週吃止痛藥超過2次,恐讓頭痛惡化;想預防偏頭痛上身,務必記得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3招,盼民眾及早治療。
民眾對於偏頭痛迷思不少,陳韋達提到,不少人以為偏頭痛不是病,常常忍痛不吃藥或接受治療,而造成身心大受影響;此外,飲用咖啡雖有部分止痛效果,但有民眾狂喝咖啡,又搭配服用含有咖啡因成分的止痛藥,導致咖啡因過量,反而會誘發且加劇偏頭痛。
陳韋達說,偏頭痛急性發生時,盡快服用止痛藥效果最佳,若忍到受不了才服藥則會影響藥效;若發作頻率過高,就可能演變成慢性偏頭痛,止痛藥效果不佳時,可考慮注射型的預防性治療,降低偏頭痛發生頻率。
陳韋達也提醒,對抗偏頭痛要從了解誘發因子開始,規律記錄偏頭痛發生、發生前兆、藥物使用狀況等,可掌握疾病發展、預測偏頭痛發生,協助後續治療。
許多民眾頭痛會習慣自行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會不會止了痛卻反而傷到胃?食藥署說明,止痛藥可簡單分為三類:「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中樞止痛藥」與「麻醉性止痛藥」,上述提及的乙醯胺酚解熱鎮痛劑屬中樞止痛藥一類。
乙醯胺酚止痛劑量一天不超過4克,並按建議服用,和他類止痛藥相比較不傷胃。
而傳統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則較易出現「腸胃及腎臟」副作用,因此食藥署也提醒,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病史、腎功能不良者應小心服用。
(圖片取自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延伸閱讀
【痛到想撞牆!擾人頭痛怎麼解1】頭痛的身體警訊
【痛到想撞牆!擾人頭痛怎麼解2】這樣舒緩超有感
【痛到想撞牆!擾人頭痛怎麼解3】剋頭痛的飲食法
【痛到想撞牆!擾人頭痛怎麼解4】止痛藥正確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