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鼓勵國際人才落地 求職卡位好時機
德國產業種類多,適合居住的城市也多。另外,外國對德國教育體系出身或在德國工作過的人往往刮目相看,以後想搬到另一個國家工作也相對容易。 文/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德國產業發達,公共交通便利,生活品質佳,政府也端出政策吸引人才,近年到德國就業的台灣人因此愈來愈多。不過,想在德國工作,最好具備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懂得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
本期文章
-
法國職場潛規則 不會法語當心成邊緣人
即使語言可以理解,但仍有許多文化歷史細節與幽默,是難以立即反應的,這大概就是法國職場比較不友善的潛規則。 文/曾婷瑄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扎根法國是持續不斷的作戰
全球中央 82天前 -
邊玩邊賺一桶金? 破解澳洲打工度假迷思
前往澳洲邊玩邊撈一桶金的同時,也必須從多方面探聽澳洲打工度假的實際情況,才能獲得一段充實的壯遊體驗。 文/丘德真 (中央社駐雪梨記者) 2022年7月起,入境澳洲無
全球中央 82天前 -
越南電動車開出國門 開不進國內城鄉街巷
越南出口電動汽車到美國,打了一劑邁向工業化的強心針。但電動車開得出國門,卻開不進國內城鄉的大街小巷,不免令有志光耀越南者氣短。 文、攝影/陳家倫 (中央社駐河內記者
全球中央 82天前 -
印度的「寧靜革命」電動三輪車當開路先鋒
印度總理莫迪提出2030年起印度只賣電動車的目標,而電動三輪車正成為這場「寧靜革命」的主角。 文/林行健 (中央社駐新德里記者) 髒亂、落後、火車頂上坐滿了人,可能
全球中央 82天前
其他全球中央雜誌
-
以色列男女皆兵 全民備戰躋身軍事強國
以色列男女都需服兵役,除了備戰,它更是年輕人成長與身分認同的重要社會和教育儀式,也為日後的職業奠定基礎。 文/賴素芬 (中央社駐特拉維夫記者) 以色列國防軍(IDF)是1948年以
-
台積電當神隊友 日本半導體敗部復活
1990年代,日本半導體廠商誤判形勢,輸給積極投資的台灣、韓國。現在,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到熊本縣設廠,將成為「矽島九州」復活的領頭羊。 文、攝影/楊明珠 (中央社駐東京記者) 日本
-
廢棄光電板何去何從 日本專案因應未雨綢繆
達成減碳目標前,必須面臨過程中產生光電板廢棄潮等問題,這是否會成為減碳的「必要之惡」,就要看政府與業者如何找出因應之道。 文/黃名璽 (中央社編譯) 日本政府為推動節能減碳已提出2
-
挑戰書店倍增 日本紀伊國屋逆勢而為
紀伊國屋書店副社長藤則幸男說,沒有賣書的書店,出版社就不會出版好的書;沒有書可賣,書店就會倒閉,「我想改變這種惡性循環」。 文/黃名璽 (中央社編譯) 日本出版業界正遭受網路購書、
-
西班牙人愛午睡 超現實主義大師也瘋狂
西班牙最大牌的午睡代言人,非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莫屬!據說徘徊於夢境和清醒之間的「微午睡」,正是創意找上門的神奇片刻。 文/胡家綺 (中央社駐馬德里記者) 每當有人問起西班牙特殊的
-
吃飯老是剩一口 西班牙立法打擊浪費
法案規定餐廳須提供免費容器讓顧客打包吃剩的食物,這個做法雖不符合西班牙人用餐習俗,但或許能逐漸改變西班牙人面對剩食的態度。 文/胡家綺 (中央社駐馬德里記者) 筆者的另一半是西班牙
-
白髮皺紋我驕傲 熟女素顏拒絕修修臉
如果年長女性個個都厭惡她們的臉龐,那比她們年紀要輕的女性不是都將對下半輩子惶恐不已?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女性向來對「年歲增長」十分敏感。在人手一支手機、網路社群平台盛行
-
美國奶粉缺貨亂陣腳 拜登期中考前急解題
總統拜登數度透過推特發文,親自向大眾報告配方奶粉運送的進度,這一波奶粉之亂的衝擊力道絕對不容小覷。 文/林沂鋒 (中央社副主任編譯) 美國今年初的嬰兒奶粉短缺,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
美國40年最大通膨怪獸 疫情下轉職潮成推手
民間需求隨疫情降溫而增加,卻碰上全球供應鏈遭遇瓶頸,供需失衡加上疫情催生「大辭職潮」,40年來最具威脅的通膨怪獸隨之誕生。 文/尹俊傑 (中央社駐紐約記者) COVID-19(20
-
俄烏戰爭改寫世界格局 東西對抗新冷戰成形
俄烏戰爭將重組世界格局,國際政治將走向集團對抗─美國與西方集團對抗中俄與亞洲集團。戰略安全與地緣政治經濟利益,將會主導兩大集團對抗的主軸。 文/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長) 俄羅斯總
-
疫情意外成徒步區推手 全球禁車潮愈吹愈旺
禁車措施在很多方面改的不是空間,而是試圖改變一種態度。過去,就算禁一小段路就引發強烈反彈,而COVID-19疫情意外讓事情有了轉折。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全球各大都市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