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改寫世界格局 東西對抗新冷戰成形
俄烏戰爭將重組世界格局,國際政治將走向集團對抗─美國與西方集團對抗中俄與亞洲集團。戰略安全與地緣政治經濟利益,將會主導兩大集團對抗的主軸。 文/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長) 俄羅斯總統蒲亭2022年2月24日揮師烏克蘭,情勢緊繃數月的俄烏對峙終究還是開戰。俄國侵烏堪稱繼2001年911恐攻後,本世紀第二起讓全球地緣政治改觀的重大事件,俄國與西方撕破臉、美國將中
本期文章
-
俄羅斯掐歐洲能源命脈 德國淪俄烏戰爭輸家
德國政要最近接二連三公開認錯,嚷嚷「被蒲亭騙了」。似乎到了俄軍入侵烏克蘭,德國才突然頓悟對俄政策走到死胡同,政府只好硬著頭皮調整能源政策,全力擺脫對俄國能源的依賴。
全球中央 63天前 -
菲大選小馬可仕呼聲高 親中的杜特蒂後繼有人
小馬可仕在外交政策與杜特蒂不會有太大差異,但在跟北京維持良好關係的基調上,如何處理與美國的共同防禦條約和國防合作協議等盟約,各方拭目以待。 文/陳妍君 (中央社駐馬
全球中央 63天前 -
英國染疫免強制隔離 與病毒共存憑這關鍵
多數專家認為,成功的疫苗政策、便宜(甚至免費)易取得的篩檢工具和設施,以及對抗疫情等應用領域的研發創新能力,是英國可與病毒共存的重要條件。 文/陳韻聿 (中央社駐倫
全球中央 63天前 -
戴不戴沒那麼簡單 美國口罩背後的文化戰爭
近幾個月,美國各州逐漸取消室內戴口罩的強制規定。但這一路走來,戴不戴口罩在美國一直都沒那麼簡單,不只是防疫問題,更是政治與文化的衝突點。 文、攝影/林宏翰 (中央社
全球中央 63天前
其他全球中央雜誌
-
美國奶粉缺貨亂陣腳 拜登期中考前急解題
總統拜登數度透過推特發文,親自向大眾報告配方奶粉運送的進度,這一波奶粉之亂的衝擊力道絕對不容小覷。 文/林沂鋒 (中央社副主任編譯) 美國今年初的嬰兒奶粉短缺,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
美國40年最大通膨怪獸 疫情下轉職潮成推手
民間需求隨疫情降溫而增加,卻碰上全球供應鏈遭遇瓶頸,供需失衡加上疫情催生「大辭職潮」,40年來最具威脅的通膨怪獸隨之誕生。 文/尹俊傑 (中央社駐紐約記者) COVID-19(20
-
疫情意外成徒步區推手 全球禁車潮愈吹愈旺
禁車措施在很多方面改的不是空間,而是試圖改變一種態度。過去,就算禁一小段路就引發強烈反彈,而COVID-19疫情意外讓事情有了轉折。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全球各大都市都有
-
109辣妹乍現 日本吹起平成懷舊風
去年春天以來,陸續有日媒探討平成懷舊熱這個話題。對於昭和或平成懷舊熱感興趣的Z世代,認為復古就是流行,就是「卡娃依」。 文/楊明珠 (中央社駐東京記者) 之前日本平成時代(1989
-
奧勒布羅開放藝術展 顛覆想像創造小城價值
奧勒布羅這個小城,因開放藝術而聞名,顛覆人們對藝術的想像。藝術不再是高不可攀、鎖在展覽館裡的物品,而是可以在大眾生活裡產生連結和共鳴。 文/黃齡儀 (旅居斯德哥爾摩) 位於瑞典中部
-
拜登壓油價救支持率 能源危機衝擊綠能政策
拜登綠能政策藍圖畫得美好,卻被一場能源危機打亂。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影響民生問題、飆升的油價。 文/徐薇婷 (中央社駐華盛頓記者)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誓言大刀
-
致力百萬難民融入德國 成就梅克爾政治遺產
2015、2016兩年,德國收容了100多萬的難民,根據去年底的報告,2015年抵德的難民,已有近一半找到正式的工作,如果不是疫情,比例將更高。 文/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
你越打我越強 台灣大數據主動防禦網攻
台灣每個月遭受多達2,000萬至4,000萬次的境外網攻,政府單位不是過濾掉而已,而是蒐集起來分析,累積大數據,現在正往「主動式防禦」的方向前進。 文、攝影/賴于榛 (中央社記者)
-
法國志工服務人數激增 疫外的弱勢暖流
疫情讓法國投入志願服務的民眾激增,「若要找出這個疫情有什麼好處的話,那就是它帶來了真正跨世代的團結」。 文/曾婷瑄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根據長期照顧露宿者的慈善機構皮耶神父基金會
-
疫後大離職潮來了 在家工作教會美國人的事
疫情期間在家上班的遠距工作模式普遍之後,深刻改變了美國人對工作和生活的思考方式。更多年輕人不再委屈自己,寧可辭掉工作,追尋新的生活。 文/林宏翰 (中央社駐洛杉磯記者) 今年6月,
-
日本宣示新減碳目標 核電角色尷尬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曾強調「要最大限度活用包括核電在內的電力」,但對於這個曾發生核災的國家,大概很難取得廣泛民眾對持續使用核電的理解。 文/黃名璽 (中央社編譯) 日本首相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