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與雇主之間的溝通是關鍵,因為兩方對「職責」定義可能不同。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美國部分勞工正抵制讓人窒息的持續待命、一人當多人用的職場文化,掀起一波「無聲辭職」(quiet quitting)運動,但與真的遞出辭呈不同,「無聲辭職」求的是劃清職場和家庭生活界線,騰出更多時間給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興趣。
疫情劇烈衝擊職場 無聲辭職快速崛起
「無聲辭職」一詞最早似乎是在7月的TikTok貼文問世。
根據TikTok 影片創作者zaidleppelin自己的解釋,「無聲辭職」意指:「這並非直接遞辭呈,而是一改赴湯蹈火的概念。各位還是履行職責,只是不再接受工作就是人生的勞碌文化。」這篇貼文迅速竄紅,吸引近50萬人按讚,類似的忿忿不平之聲此起彼落。
專家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對職場的劇烈衝擊,是「無聲辭職」運動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一位僅透露自己名叫貝斯(Bess)的親身經歷,就足以說明COVID-19是如何導致工作「越界」進入家庭生活。
她於疫情爆發前不久獲聘從事一個原本要經常離開美國到德國出差的工作。但疫情爆發後,她困在紐約的公寓,並因為時差的關係往往要在清晨3時接電話。
貝斯為了自身健康,開始拒當拚命三郎,但引發美國同事的不諒解。同事說:「美國工作環境就是替公司鞠躬盡瘁,你不工作,就不應該在這裡。」
忙了六個月之後,她停止回電郵,最終跟公司分道揚鑣。
工作與家庭取得平衡 不再討好老闆犧牲健康
「無聲辭職」支持者表示,他們的目的是聚焦取得工作與家庭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不再加班或協助職責範圍以外的工作,不再想盡辦法討好老闆而犧牲自己的身心健康。
這個新概念講求的是每週工時不超過40小時,限制下班來電,並更常對老闆說「不」。
曾寫過職場相關書籍的卡普里諾(Kathy Caprino)說,「無聲辭職」是停止從事你職責範圍以外、沒有得到報酬的工作。
在TikTok擁有超過40萬追隨者的裴克(Allison Peck)解釋,換句話說,「這叫做領多少薪水做多少工」。
以30歲的柏金斯(Maggie Perkins)為例,她執教時往往一週工作60小時,即便「前往度假的途中還在飛機上批作業,有照片為證。我沒有做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但她生下第一個孩子之後突然明白,事情不該是這樣。她在短影音平台TikTok解釋說:「『無聲辭職』實際只是意味著你劃清界線,從事你被僱來做的分內工作,回家時還有力氣與家人相處。」
但這波運動掀起其他爭議:「無聲辭職」真的僅僅只試著尋求更合理的生活與工作平衡?偏好歐洲生活型態而非美國24小時待命文化?
其他爭議還包括:「無聲辭職」是否只是怠工時髦的新名字?讓原本就準時下班、挑揀上司指派任務的員工有了推託的藉口?
更有人點出,有職業過勞風險的人直接辭職不是更好?
《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創辦人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就曾撰文嚴厲批評說,「無聲辭職」的下一步就是「辭掉人生」。
不過,數據顯示,尋求更好平衡的需求確實是存在的。
勞工拒絕勞力被剝削 溝通定義職責範圍
民意機構蓋洛普(Gallup)發現,2019年期間民調訪查的在職壓力為38%,COVID-19肆虐打亂全球勞動市場之後,2020年職場壓力增至43%,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女性面臨的壓力最大。
美國前勞工部長瑞赫(Robert Reich)也說:「勞工不是在無聲辭職,而是在拒絕勞力被剝削。」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勞工經濟學家奧利奧普洛斯(Philip Oreopoulos)說,其實,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是改善溝通,在接受工作之前釐清雇主的期望,「如果在家需要接聽電話,就應該事先講明白」。
卡普里諾同意,勞工與雇主之間的溝通是關鍵,因為兩方對「職責」定義可能不同。如果勞工拒絕從事他認為非他職責所在的任務;但對老闆來說,這些是屬於這名勞工的職責所在,那勞工可能就會被背上怠工罪名。
她建議,如果勞工的目標僅僅是針對額外職務尋求應有的報酬,不如據實將工作表現呈報主管,並告知主管你在這些額外工作上所達成的成果。
心理學家葛蘭傑( Ben Granger)認為,「無聲辭職」或許不失為在有毒工作環境中保障身心健康的方法,但持續待在一個讓人痛苦的職場、做最低限度的工作,意味著放棄了一份好工作可以帶來的滿足感。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全球中央雜誌》。全球中央電子書請連結:
https://www.ysgoshopping.com/
其它文章
-
台積電當神隊友 日本半導體敗部復活
1990年代,日本半導體廠商誤判形勢,輸給積極投資的台灣、韓國。現在,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到熊本縣設廠,將成為「矽島九州」復活的領頭羊。 文、攝影/楊明珠 (中央社駐
全球中央 5天前 -
「車庫精神」難被複製 矽谷沉潛等待下個傳奇
這一波科技業裁員,或將成為新創公司的福音。外界等待著「下一個矽谷」出現時,也同樣期盼這個身經百戰的創意王國再寫歷史。 文/張欣瑜 (中央社駐舊金山記者) 去年冬天,
全球中央 5天前 -
纜車俯瞰港都小樽 雪花紛飛浪漫滿點
北海道有三大夜景,小樽天狗山即占一席之地,搭纜車上山的時間雖在白晝,但正值隆冬豪雪降臨,整座小樽市成了銀白世界,又似大師筆下恣意揮灑的水墨作品。 文、攝影/王化裕
全球中央 5天前 -
印尼單口喜劇解憂愁 嘲諷政治宗教沒包袱
業餘單口喜劇演員古爾托姆說:「在這裡,什麼都能說,可以沒有任何包袱地闡述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後,壓力也釋放了。」 文、攝影/李宗憲 (中央社駐雅加達記者) 充滿渲染力
全球中央 5天前
雜誌最新
- 轉型,別忘了組織也要轉哈佛商業評論 1小時前
- 解開Google Earth 身世之謎 從Netflix迷你能力雜誌 2天前
- 面對產業逆風 兩大龍頭法說會後兩樣情 為什麼台積電大漲 英特財訊 4天前
- 握屠龍刀 右持倚天劍的飆股電動車萬寶周刊 5天前
- 美股金兔彈跳理財周刊 5天前
- 台積電當神隊友 日本半導體敗部復活全球中央 5天前
- 美科技股否極泰來 脫離底部先探週刊 5天前
- 跨海直擊一場輸不起的能源轉型戰,德國典範如何做到?遠見雜誌 5天前
- 有種冷是阿嬤覺得你冷!尿布要省一點用!這些觀念你聽過嗎?媽媽寶寶雜誌 6天前
- 掌握後疫情設計潮流 展露品牌美學價值 專訪:【詠絮室內設計】OPEN DESIGN 6天前
熱門文章
- 生小孩不如養寵物 毛小孩商機超越母嬰市場 動物醫院搶生機? 能力雜誌 2天前
- 台積電當神隊友 日本半導體敗部復活 全球中央 5天前
- 抓合理進場價位 穩賺價差與股利 走在財報前 高殖利率股自己算 Money錢 6天前
- 聯內攘外拚增產 食農教育播新苗 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的產銷整 豐年 106天前
- 遠距?實體?混合辦公? 不進公司行不行? 企業疫後留才戰開打 能力雜誌 126天前
- 解開Google Earth 身世之謎 從Netflix迷你 能力雜誌 2天前
- 近在咫尺的永續財報 市場人才&未來準則一手抓 能力雜誌 95天前
- 【詠絮設計】2021 LICC英國倫敦國際創意大賽 接待中心 OPEN DESIGN 338天前
- 【崢嶸設計】第十六屆美國IDA設計大獎 廖崢、廖嶸質感美寓大 OPEN DESIGN 5天前
- 義大利廚神的演化之旅 好設計,挖掘的是情感與文化 能力雜誌 33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