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
你是否注意到,台灣的職場已進入多元世代融合中。許多二、三年級出生的台灣第一代創業家,仍充滿戰鬥意志,尚未退休;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世代則已進入職場。若以十年為一代,那就是橫跨六到七個不同世代的人,從二十多歲到八十多歲,同在一個公司服務。
由於每一代的成長環境、學習歷程不同,導致價值觀不同,工作態度差異又極大,已造成許多企業人力管理上的難題。
最近,許多企業都在進行年終人事盤點。我們一個部門主管就公開分享帶人的困擾。他擔任一個約八人團隊的主管,過去四年來一共離職15位正職同事,許多人到職不到一年內離職,儘管部門業績持續成長,但人事動盪著實令人困擾。
世代價值觀存在落差,如何相互適配
在年終部門餐敘中,同仁就攤開來討論,為何離職同事明明應徵時很積極,表示想好好學習,到職後表現卻又不然。例如有位年輕同事,若主管要求她做的事情,可能不在她的預期範圍內,她求好心切又不得其法,就三不五時哭,三個月後說壓力太大,要好好休息,主動請辭。
一位年輕同事分享,20歲出頭這一代,大多數人從小到大什麼都不缺,甚至有些人家境甚好,公司給的可能還比不上父母給的,導致工作後,重視上下班分明,甚至有人厭惡加班。
許多人可能會以為,員工離職都是主管的錯。但這樣說,對主管也不公平。最近我跟前述這位部門離職率高的主管,針對培訓新人的SOP再檢視一番,內容中規中矩,有教學影片、邊做邊學培訓、團隊協作、指導制度,並沒有放生不管或揠苗助長。而且部門內也有資深員工說:「若是有人離職,真的不是這位主管的錯。」
我發現不同世代間普遍的認知差異是,年輕一輩看上一代好像只知道工作,不會過日子,他們甚至會說,一點都不羨慕自己的主管,不願意活得跟主管一樣。但其實對許多主管與資深的一代而言,他們從工作中得到學習、成長的樂趣與成就感,是年輕一輩無法體會的。而年長的人會覺得年輕一輩太小確幸,有點胸無大志,其實他們可能下班後有熱衷的興趣或第二個斜槓人生。 也就是說,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價值觀,不同世代已明顯不一樣,要一起和諧共事著實不容易。
中央人資所副教授林文政曾在接受《請聽,哈佛管理學!》Podcast訪問時提到(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13-5-%E6%98%AF%E9%A0%98%E5%B0%8E%E8%80%85%E4%B9%9F%E6%98%AF%E8%BF%BD%E9%9A%A8%E8%80%85-%E5%B0%87-%E9%A0%98%E5%B0%8E%E5%8A%9B-%E5%85%A7%E5%8C%96%E6%88%90%E4%BD%A0%E7%9A%84%E8%B6%85%E8%83%BD%E5%8A%9B-ft-%E6%9E%97%E6%96%87%E6%94%BF%E6%95%99%E6%8E%88-%E5%93%88%E4%BD%9B%E4%BA%BA%E7%89%A9%E9%9D%A2%E5%B0%8D%E9%9D%A2/id1577152234?i=1000538670840),世界上有各種不同型的領導人,有人比較威權、甚至霸道,有人比較僕人式,從不罵人。有領導人一天到晚開會,開到「天長地久」,有人則準時下班,放假很少找員工。但不同型態的主管,都可以績效很好、經營傑出,也都會有忠誠跟隨者,所以要看能否找到與主管適配性高的部屬。
在人才問題成為時下企業第一要務時,跨世代融合,與提高主管與員工的適配度,應是當務之急的解方。
更多內容請見2023年1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人才管理哪裡出了錯〉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197
其它文章
-
當心「太忙」的警訊
【文/鄧嘉玲】 忙碌,常常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企業也總是標榜勤奮工作;而近年來企業如火如荼進行的數位轉型,讓員工因擔心被機器取代而加倍努力,更加深了這種文化。 但是,
哈佛商業評論 15天前 -
如何挺過2023年?
【文/楊瑪利】 2023年已過去兩個月,這兩個月印證了去年底國內外各大智庫的預測:今年景氣將呈現低成長。固然台灣內需與旅遊業終於迎來新冠疫情三年來的春燕,但不少產業
哈佛商業評論 15天前 -
鉅鋼機械晉用1/4新手,點燃創新能量
【文/張彥文;攝影/黃菁慧】 鉅鋼機械雖為台灣製鞋機械業的霸主,但近年來逐漸感受到同業追趕的壓力。二代接班的總經理陳璟浩明白,必須產業升級才能永續發展,他如何帶動這
哈佛商業評論 15天前 -
修正團隊內的自毀機制
【文/N.阿南德N. Anand、尚-路易.巴梭Jean-Louis Barsoux】 團隊在壓力下,往往會退化到不健康的應對機制;這些機制根植於人類演化心理學中。
哈佛商業評論 15天前
雜誌最新
- AI概念股的擴散效應萬寶周刊 1天前
- 嚴防金融風暴理財周刊 1天前
- 低軌衛星戰國時代 誰稱英雄?先探週刊 5天前
- 掌握日常6件事.新生兒照護輕鬆上手媽媽寶寶雜誌 8天前
- 聯準會過度專注以升息抑制通膨 美國財長葉倫急示警 矽谷銀行垮財訊 8天前
- 街頭風搬入住家 兩層公寓個性大轉變時尚家居 12天前
- 小布村啟航國際有限公司:設計力+AR數位互動 打造「澳人生活能力雜誌 13天前
- 當心「太忙」的警訊哈佛商業評論 15天前
- 最新民調誰領先?徐欣瑩再披戰袍重返國會獨家報導 17天前
- 俄烏戰爭週年,全球化已死還是巴爾幹化?遠見雜誌 26天前
熱門文章
- 植物肉熱潮 國產大豆軋一腳 傳統素肉進化低碳植物肉打頭陣 豐年 155天前
- 只買1股也能長期投資 搞懂美股定期定股、定期定額 Money錢 328天前
- 不孕症療程前,4保養3檢查幫助提高受孕機率 媽媽寶寶雜誌 308天前
- 為何需要緊急剖腹產?母胎狀況危急時的非常做法,搶救生命分秒必 媽媽寶寶雜誌 209天前
- 全球最大固定收益交易策略服務業者 客戶包括高盛、花旗 從被裁 財訊 319天前
- 明新科大最亮眼名片「半導體學院」,學生被預訂一空 遠見雜誌 351天前
- 【懷孕三階段養胎法】產婦接種疫苗,母胎等同受保護! 媽媽寶寶雜誌 336天前
-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次」,家長須善用相機,記錄孩子的模樣 媽媽寶寶雜誌 308天前
- 當ESG成為熱門議題 中小企業口碑行銷機會及盲點 能力雜誌 77天前
- 自確認孩子發展遲緩的那一刻起,家長心情如洗三溫暖.歷經變化4 媽媽寶寶雜誌 33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