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彥文;攝影/蘇義傑】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創刊一百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並於此百年慶之際,展開系列報導。
本期專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葉淑娟,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成立於1984年,是全台灣第一所通過AACSB「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國際學術認證的國立大學,並且連續六年入選英國《金融時報》的全球百大EMBA,是台灣南部企管教育發展的學術重鎮。
甫於今年2月接任中山管院第14任院長的葉淑娟,取得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博士,專長在醫務及人力資源管理、長期照護、組織行為等領域,多年來也是本刊的忠實讀者。
她指出,《哈佛商業評論》百年來貢獻了許多經典理論與個案,許多精華文章值得反覆閱讀咀嚼。
在眾多於本刊撰稿的管理大師中,葉淑娟最推崇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www.hbrtaiwan.com/author/67/daniel-goleman)和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www.hbrtaiwan.com/author/589/clayton-m-christensen)。
領導人要有高EQ 高曼的名著《EQ》(情緒智商)發表於1995年,翻轉了以智商(IQ)做為衡量個人成就的主流指標,成為一種革命性的主張。
這本書被翻譯成超過40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500萬本,入選《時代雜誌》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25本企管書籍,也奠定高曼的大師地位。
《EQ》書中指出,要找出擁有「適當領導特質」的人,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因此一流領導人的特質各有不同。
但所有的高效能領導人都有個重要的共同點:高EQ。
葉淑娟進一步指出,IQ關乎天份,較難後天培養,但EQ可以訓練。
在她多年的教學經驗中,不論是接觸到的學生或企業家,IQ幾乎都在水準以上,卻比較缺乏EQ的訓練;事實上EQ不但可以訓練,而且愈早開始愈好。
EQ的訓練重點在於打破舊有的行為模式,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或許別人成功的案例不易複製,但依靠學習來增強EQ,一樣可以增加企業成功的機會。
破壞式創新的力量 克里斯汀生是葉淑娟第二位推崇的管理大師,最有名的學說就是「破壞式創新」,指資源較少、規模較小的公司,透過改善產品與服務,成功挑戰市場上根深柢固的業者。
「破壞式創新強調跳脫過往的框架,創造出『非線性』的概念,」葉淑娟認為,數位轉型能促成非線性的發展,許多做到破壞式創新的後進者,都是透過數位轉型達成。
舉例來說,進入數位時代後,企業會透過大數據建構「顧客歷程」(customer journey),做大量數據分析,掌握消費者的行為、喜好,甚至做到個人化的銷售體驗。
葉淑娟認為,未來管理學院也要轉型,學生除了管理的理論或知識之外,還要加入資訊管理或資訊工程的相關課程,尤其是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相關的基礎能力。
邁向永續四大方向 在慶祝《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週年之際,「永續經營」也是現今企業重視的議題。
葉淑娟建議,台灣企業可以朝幾個方向努力。
第一是培養長遠的眼光。
由於企業經營必須對利害關係人交代,部分企業很重視短期的財務或績效,卻缺乏長期發展願景。
如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曾接受本刊專訪指出,最佳執行長的衡量指標,應該要能兼顧短期利益與長期成長的平衡。
尤其是科技產業,由於產業環境變化快速,在達成設定的長期戰略目標前,可能需要歷經幾季,甚至幾年壓力,使得長短期利益平衡顯得更加挑戰。
第二,企業成長難免遭遇停滯期,領導者必須有所堅持。
因為在成功之前,誰都不敢確定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這也是決策者的難關,雖說堅持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背後必然伴隨著堅持。
第三,企業必須塑造上下一致的榮譽感。
因為多數員工可能只是把上班當成養家活口的「工作」(job)而不是「職涯」(career),因此要創造一個共同努力的企業文化,相對不易。
關鍵在於如何提供好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常指薪資、福利等有形的條件;但真正創造共同文化的關鍵,是內在動機。
舉例來說,很多領導者認為要創造員工的「成就感」,但老闆所想,跟員工心目中對「成就感」的定義可能完全不同。
葉淑娟就看過一個例子,老闆希望某位員工改變原本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獲得更多歷練,卻得到該名員工的抗拒,因為這個員工的志向是「平平凡凡過一生」,不想做額外的工作,也不想得到老闆的關注。
顯示老闆與員工要塑造共同的目標,不是簡單任務。
第四,企業的永續必然伴隨環境的永續。
早期企業為了創造獲利,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但今日企業發展更強調兼顧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層面的永續。
百年,是值得稱頌的里程碑。
在管理學累積的基礎下,若能配合現代環境的變遷和未來的需求,永續發展必然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更多內容請見2022年5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全員躍升數位高手〉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189
其它文章
-
六代同堂的職場難題
【文/楊瑪利】 你是否注意到,台灣的職場已進入多元世代融合中。許多二、三年級出生的台灣第一代創業家,仍充滿戰鬥意志,尚未退休;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世代則已進入職場
哈佛商業評論 28天前 -
領導者俱樂部×明昌國際:二代接班如何成長25
【文/張彥文;攝影/蘇義傑】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推出哈佛式的個案教學,吸引業界的領導階層競相報名,並因此成立「領導者俱樂部」,定期參訪卓越有成的企業;位
哈佛商業評論 28天前 -
永進機械牽頭數位轉型鏈,帶動產業升級
【文/張彥文;攝影/黃菁慧】 追求數位轉型,是許多公司的目標,永進機械總經理陳伯佳卻有更遠大的企圖心,希望帶著供應商、協力廠一起轉型。這位新任的公會理事長,要如何激
哈佛商業評論 28天前 -
掌握關鍵十招,全面啟動AI變革
【文/湯瑪斯.戴文波特 Thomas H. Davenport、尼廷.米塔爾 Nitin Mittal】 許多組織的人工智慧(AI)行動方案,規模都太小,試探性質太
哈佛商業評論 28天前
雜誌最新
- 解開Google Earth 身世之謎 從Netflix迷你能力雜誌 3小時前
- 面對產業逆風 兩大龍頭法說會後兩樣情 為什麼台積電大漲 英特財訊 2天前
- 握屠龍刀 右持倚天劍的飆股電動車萬寶周刊 3天前
- 美股金兔彈跳理財周刊 3天前
- 台積電當神隊友 日本半導體敗部復活全球中央 3天前
- 美科技股否極泰來 脫離底部先探週刊 4天前
- 跨海直擊一場輸不起的能源轉型戰,德國典範如何做到?遠見雜誌 4天前
- 有種冷是阿嬤覺得你冷!尿布要省一點用!這些觀念你聽過嗎?媽媽寶寶雜誌 4天前
- 【崢嶸設計】2022 OPAL倫敦傑出地產大獎 廖崢、廖嶸才OPEN DESIGN 4天前
- 台韓新生代高手大對決 出身不重要 投資實力才是硬道理Money錢 5天前
熱門文章
- CES台廠進擊〉鴻海、宏達電登入,元宇宙迎來神隊友 遠見雜誌 4天前
- 桃園/首購族最愛!平鎮山仔頂年漲2成買氣強 好房網House Fun 146天前
- 抓合理進場價位 穩賺價差與股利 走在財報前 高殖利率股自己算 Money錢 5天前
- 2022美元為王 2023百家爭鳴 理財周刊 5天前
- 綠能向前衝1〉邁向「氫能共和國」 德國還要過三關 遠見雜誌 4天前
- 台灣觀葉雨林植物熱 新世代玩出園藝新契機 全球中央 96天前
- 跨海直擊一場輸不起的能源轉型戰,德國典範如何做到? 遠見雜誌 4天前
- 戴不戴沒那麼簡單 美國口罩背後的文化戰爭 全球中央 278天前
- 裕隆大漲的四個秘密 萬寶周刊 3天前
- 做好股債配置、長期持有 ETF存退休金優選 理財周刊 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