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引發漢堡效應 掙扎復甦中的全球經濟遭受重擊

能力雜誌 2022/04/11 15:00(346天前)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各國政府、企業聯手制裁,儘管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來自四面八方的制裁會重創俄羅斯經濟,但首先反彈的卻是石油市場波動劇烈,更殃及歐盟發展綠電的能源戰略,加上糧食危機是另一個未爆的隱憂,讓後疫情時代掙扎復甦的全球經濟再度遭受重擊。


【文/張名榕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不顧各界反對聲浪,下令對烏克蘭發動「特殊軍事行動」,基輔、哈爾科夫等烏克蘭大城與港口遭到轟炸,烏國軍隊全力反擊,逃難的人民開始湧入鄰國邊境,世界各國紛紛對俄羅斯發出譴責與制裁,並捐贈軍事設備、醫療資源及金錢援助烏克蘭政府。在無情砲火轟炸下,傷痕累累的不僅是烏克蘭,還有在後疫情時代中掙扎復甦的全球經濟。

各界聯手制裁 俄羅斯經濟空前重創

為了阻止普丁,各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紛紛祭出各種制裁,根據BBC報導,許多西方國家領袖已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的資產,美國、英國及歐盟更直接禁止人民或企業與俄羅斯中央銀行及財政單位往來。

部分俄羅斯銀行被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SWIFT提供安全的跨境轉帳溝通系統,透過訊息傳遞幫助銀行快速處理大量的交易,是跨境金流的重要核心,被SWIFT除名象徵俄羅斯國際貿易收款將大幅延遲,交易行為幾乎中止,嚴重影響國內經濟,不僅盧布跌到歷史新低,一瀉千里的俄羅斯股市也宣告休市。

除此之外,西方國家也針對個人進行制裁,包括:普丁與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資產都遭到美國、英國、歐盟與加拿大凍結,美國也禁止2人入境。制裁名單中多半是有錢有權,且與克里姆林宮往來密切的寡頭鉅子,但歐盟也擔心許多俄羅斯富豪會拿盧布購買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以躲避經濟制裁。

戰火甚至延伸至千里之外的太空,繼馬斯克回應烏克蘭副總理在推特的公開喊話,提供星鏈基地台(Starlink)與地面終端設備,讓烏克蘭免除斷網危機之後,俄羅斯航太局宣布不再出口火箭引擎給美國,企圖影響美國軍方的太空運輸作業,就連國際太空站的2名俄籍太空人,都被迫停止與其他國家太空人的合作與互動,處境分外尷尬。

俄羅斯也沒有坐以待斃,反擊的第一步就是禁止200多項產品出口,包括電信設備、藥物、車輛、農產品以及木材等天然資源,拒絕支付購買其國家債券的收益給海外投資人,也禁止民間企業分紅給海外股東,由於許多國家對俄羅斯關閉領空,俄羅斯也以牙還牙,謝爾蓋更威脅將減少供應天然氣給歐盟國家,在戰爭結束前,報復性的相互制裁勢必會持續延燒。

「加油站」不穩定 油價飆升暴跌波動大

時代雜誌(Time)指出,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來自四面八方的制裁會重創俄羅斯經濟,微妙的是這些制裁就像湖面上的漣漪,很快會反彈至全球,就像蝴蝶效應般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有些國家或產業大受打擊,也有些得到意外的收穫。

外資正大量的離開俄羅斯,投資者也不敢再投入資金,轉而投向美國之類更穩定的市場,也導致美元強勢走升,歐洲國家也是可能的受益者。美國經濟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資深研究員Robert Wright認為,包括:墨西哥、土耳其等未對俄羅斯制裁的國家經濟也會成長,不加入制裁行列,代表它們可以用較便宜的價格購入俄羅斯出口產品,再轉手銷售從中獲利。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儘管俄羅斯是大國,但除了供應天然氣、石油及原物料,它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意外地不太重要。人口僅有俄羅斯一半的義大利,經濟規模是俄的2倍,波蘭向歐盟出口的商品數量還超過俄羅斯,它也不像中國是製造業大國,與世界各地供應鏈緊密相連,牽一髮動全身。哈佛大學經濟學家Jason Furman更直接稱俄羅斯為「大型加油站」,更有學者認為俄烏戰爭造成的經濟影響,遠不及2020年新冠病毒帶來的第一波衝擊。

儘管如此,「加油站」全面關閉仍讓仰賴進口能源的國家或產業蒙受損失,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石油市場波動劇烈,許多買家、貿易商、油輪船東都開始避免購買俄羅斯原油以降低風險,也打亂市場平衡。3月初,布蘭特原油先以每桶139美元創下14年來新高點,隨後又創下2020年4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價格震盪幅度驚人。

高盛集團(The Goldman Sachs Groups)認為戰爭將重塑未來數十年的全球能源佈局,歐盟為永續環境推動綠電多年,但某些缺電的國家無法兼顧環保與經濟,歐盟因而決議修法要將核能納入「綠能」,遭到德國、奧地利等國大力反對,尚在爭論不休時,這次的戰爭卻讓各國發現俄羅斯能用天然氣箝制幾乎全歐洲,為確保「能源安全」,高盛認為歐盟將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可能不再優先發展綠電,轉而使用更多的核能、煤炭發電,與原本的規劃背道而馳。

糧食危機高升 專家憂社會動盪

除了油價居高不下,糧食危機是另一個未爆的隱憂,在新冠疫情、氣候變遷、供應鏈危機多方夾殺下,2022年通貨膨脹屢創新高,各界普遍不看好物價能於短時間內回穩,俄烏戰爭則讓局勢變得更加混亂。俄羅斯小麥出口量佔全球第1,有「歐洲糧倉」稱號的烏克蘭,小麥及玉米出口量則分別為全球第4、第5,其中有40%出口到中東與非洲,牛津大學教授Ian Goldin憂心地指出,貧窮的人民必須花更多錢購買食物,恐進一步引發社會動盪。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看法大致雷同,路透社報導糧農組織估計2022至2023年間,烏克蘭有20%至30%栽種穀物、玉米及葵花的農田無法播種及收成,俄羅斯的農作物則無法出口,全球食物漲幅將因此衝高20%。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指出,俄烏戰爭打亂全球食物流通秩序,導致全球性的糧食分配不均及人民營養失調,包括許多貧困國家在內的50個國家會受到影響,特別是進口烏俄兩國糧食超過30%的國家,食品供應體制將變得脆弱不堪,糧農組織更警告,營養不良的人口將增加800萬至1,300萬之多。

進口烏俄糧食相對較少的歐盟與美國仍會受原物料漲價波及,2月以來,穀物價格漲幅已達到驚人的77%,需要原物料的食品產業連帶喊漲。此外,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生產的鉀(Potash)佔全球1/3以上,鉀是製造肥料的關鍵原物料,許多肥料廠會因無法取得原料被迫關門大吉,種種原因加起來,最末端的消費者勢必將面臨飆漲的食物價格。

此外,好不容易有所起色的航空旅遊業也可能被戰火波及,特別是歐洲及北美地區的觀光業,由於俄羅斯人熱愛旅遊,精品消費力也十分強大,包括:義大利、巴黎等地的精品業業績都會受影響,俄羅斯人熱愛觀光的埃及也會蒙受損失。另一方面,由於遭到經濟制裁,許多俄羅斯富豪被迫出售在歐美的資產,包括豪華遊艇及豪宅等,反而成為有心人士撿便宜的巧妙時機。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2年4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FB留言

其它文章

降雨:

氣溫:

合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