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財訊》報導,1936年成立的中美製藥,是台灣最老字號的本土藥廠,一路見證產業發展;如今第4代姊弟檔正式接班,勇於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也計畫朝IPO邁進。
文/劉軒彤
「那時候,我語重心長地跟弟弟說,你回來就走不了了,現在想做什麼就去做,環遊世界也行,姊姊先頂著!」中美製藥品牌總監林宜琳形容10年前的場景,相當有張力,不愧是台大戲劇系第1屆的校友。
接棒之路 回到彰化鄉下,心情失落
林宜琳口中的弟弟,就是2022年接下中美製藥董事長的林命權;這家87歲的台灣最老字號的本土藥廠,正式傳承給第4代的姊弟檔。
其實,《財訊》報導指出,林宜琳說這句話的當下,是要告訴當時在美國工作的弟弟,幫忙父親經營中美製藥是重大的承擔,「這種承擔是很劇烈的改變。」差3歲的兩姊弟當年都是台大畢業後再到美國南加大攻讀碩士,林宜琳主修策略公關,林命權則走生化領域,回台灣又到陽明大學取得生化博士學位。兩人都曾在國際級的大企業工作,後來在父親的溫情攻勢下回台承接家業,也都有一段失落期。
「我在北京奧美時,正逢奧運及世博,每個公關案子都至少好幾百萬元人民幣,2010年回來,我爸爸說,我給妳700萬元(台幣)的廣告預算,」林宜琳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用1年!」她說自己在北京住在三環的花花世界,週末跟朋友跑趴,「回台灣住在彰化鄉下,我的房間看出去就是稻田。」以前同事都是一起玩的朋友,在台灣的工作夥伴卻是看著她長大的叔叔阿姨。
林命權這時候來了一句:「我的房間在姊姊樓上,窗外也是稻田。」2013年在國際生化儀器公司才剛拿到全球最佳新人獎,但隨即被叫回家幫忙,曾經有的心態落差,跟姊姊其實不相上下。
不過,原本只想回台兩三年就落跑的林宜琳,一待就是12年,林命權也歷練了10年。姊弟檔並肩作戰,扛下傳承重擔,用他們的方式,將中美製藥這塊招牌再次擦亮,並且計畫將家族企業朝IPO(首次公開發行)邁進。
兩姊弟接受專訪時,娓娓道來中美製藥87年商業模式的轉變,其中有家族與客戶情感的連結,也有製藥產業的時代故事。
根據《財訊》報導,1936年日據時代,林命權的曾祖父林金枝,因為中醫師女婿的身分,興起開設「中米藥房」的念頭(當時稱美國為米國),那個年代交通不便,林金枝的業務就是騎著腳踏車一家家地「寄藥包」。後來他透過電台打廣告賣藥,但是因為廣告支出太高,又被中盤商倒帳,林命權的祖父林滄洲於是臨危受命,放棄當年第一銀行經理的職位,回家幫助父親。「我爺爺接班時負債500萬元,等同現在的上億元。」林命權說。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