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成災煞風景 過度旅遊淪世界新公害
南美秘魯的馬丘比丘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這個印加帝國遺蹟自2007年便因旅客過多而列入瀕危名單。馬丘比丘挺過數百年的歷史風霜,卻抵不過僅數十年的旅客踐踏,格外諷刺。 文/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組長) 《華盛頓郵報》報導,2018年全球國際旅客達14億人次,而1950年代,國際遊客總數為2,500萬,1998年為6.02億、2008年
本期文章
-
人潮「淹沒」威尼斯 浪漫水都變調
每年4月到10月,威尼斯每天有3.2萬名「一日遊觀光客」湧入。他們跟著舉著小旗的導遊橫衝直撞,但不買票進任何景點和博物館,也不在威尼斯購物用餐,讓浪漫水都變得像個充
全球中央 353天前 -
英國新課綱談LGBT教孩子防色情與霸凌
英國將在中小學施行「情感關係與性教育課綱」,LGBT議題也在其中。推動此課綱的前教育大臣指出,在網路盛行的現代,色情訊息和網路霸凌猖獗,孩童有必要學習相關知識以自保
全球中央 353天前 -
不分「他」或「她」 瑞典性平從幼兒園教起
伊格麗雅幼兒園創辦人拉賈林說,「我們並不是要說女孩應該是男孩,或者男孩應該是女孩,我們只是希望不論性別,每個人都有權成為完整的人」。 文、攝影/黃齡儀 (旅居斯德哥
全球中央 353天前 -
寶寶性別公開派對 跟風玩過頭頻釀憾事
女兒如今10歲,有著一頭短髮,也偏好西裝裝扮。卡渥尼迪斯對自己一手創造的寶寶性別公開派對潮流感到後悔。她在臉書上的「誰在乎寶寶性別啊?」貼文,已獲得3.5萬多個讚。
全球中央 353天前
其他全球中央雜誌
-
新冠疫苗幕後功臣 移民夫妻人生解密
沙辛和杜勒齊接受訪問時說,他們對抗2019冠狀病毒的動力很簡單,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 文/陳昱婷 (中央社編譯) 美國輝瑞(Pfizer)大藥廠和德國BioNTech生技公司聯手研
-
作戰無人機大對決 顛覆戰爭遊戲規則
與傳統作戰相比,無人機作戰具有人員零傷亡、機動性、隱蔽性與作戰效能佳等優勢,無人機運用已深深影響各軍種的作戰行動。 文、攝影/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長) 無人機在現代戰爭裡扮演航空
-
疫情衝擊美國髮廊 黑髮洗護產品一飛衝天
「黑人的命也是命」反種族歧視抗議,為自然黑髮的文化接受度,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文/陳昱婷 (中央社編譯)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衝擊下,經濟亮點寥寥無幾
-
暖化融冰激化極圈爭奪戰 中國插足野心勃勃
南北極向來為各方所覬覦,特別是隨著氣候暖化,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資源開採也變得可行,除了傳統北極國家,中國也自稱「近北極國家」,為爭奪資源積極部署。 文/曾依璇 (中央
-
洛杉磯涼爽街道實驗 為酷夏行人找生存之道
洛杉磯近年試用特殊塗料,把黑色柏油路漆成灰白色以反射太陽光,減少路面吸收熱能。然而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路面溫度確實降低了,但卻產生新的爭議。 文/林宏翰 (中央社駐洛杉磯記者) 「沒
-
佛系防疫難救經濟 瑞典反成北歐豬隊友
歐洲各國逐漸開放旅行禁令之際,瑞典,這個未封城、堅持「佛系防疫」的國家,成了北歐國家的「豬隊友」。各國的旅行與開放名單中,瑞典遊客都被列為不受歡迎。 文/黃齡儀 (旅居斯德哥爾摩)
-
疫情暴露全球化缺陷 去中國化現在進行式
這波疫情之下,許多國家嘗到生產過度集中、依賴單一市場的苦果。未來各國在供應鏈調整上,不再只著重成本,轉而更注重分散風險,也因此,去中國化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 文/潘姿羽 (中央社記
-
新冠肺炎重創經濟 全球極貧人口恐暴增5億
這場疫情導致的經濟危機,更甚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無論情況如何,全球貧窮現象將加劇,為1990年以來首見」。部分國家恐將倒退回30年前所見的貧窮程度。 文/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
-
一場瘟疫與政治風暴 馬國2020美夢變噩夢
馬來西亞2020年的宏願美夢,因突如其來的全球性疫情和政治亂象而變成人民的噩夢,這個發展中國家要想躍升為先進國,恐怕還有待成功熬過這段黑暗的低潮,才能重新規劃前進方向。 文、攝影/
-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 美國醫療體系的嚴峻考驗
美國因長期醫療體系問題及制度限制,在與武漢肺炎一戰中節節敗退。經歷一系列防疫缺失的美國是否仍能控制疫情,端看川普是否會拿出更有效的防疫措施。 文/徐薇婷 (中央社駐華盛頓記者) 2
-
侵蝕野生環境 人類難逃病毒大流行
「更多的人類接觸更多的野生動物,而這些動物又帶著更多種疾病,於是成為一個完美的病毒熔爐。」 文/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組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野生動物被認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