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減脂,其實你吃錯了!
出處:康健雜誌233期 作者/王暄茹 圖片/林后駿 肌肉很重要嗎? 2017年世大運體操會場上,《翻滾吧!男人》李智凱以俐落的「湯瑪士迴旋」摘下鞍馬金牌。雙臂肌肉撐起全身重量倒立,靠著結實的核心肌群與雙腿肌肉完美控制分腿迴旋,最後一個倒立轉圈後,俐落翻身下馬。 空手道女將文姿云,在競技場上,不以擊倒對手為目的,而是迅速靈巧地點到為止,靠的是敏銳操控肌肉的能力
本期文章
-
護膚17問,減輕標靶藥物副作用
出處:康健雜誌233期 作者/楊雅馨 圖片/康健雜誌 》保養 Q:防曬品和藥膏,哪個先擦? 先擦藥膏。讓藥膏的成分直接作用於皮膚上,隔20~30分鐘後再擦上防曬,才
康健雜誌 18天前 -
譚敦慈:吃泡麵也能安全又美味
出處:康健雜誌233期 作者/譚敦慈 圖片/陳德信 除了米飯,麵條也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主食選擇,尤其料理方便又快速更是麵食的一大優勢,每到颱風天時,我總是在家裡會準備
康健雜誌 19天前 -
謝哲青:朝聖,從跟自己話不投機開始
出處:康健雜誌233期 作者/宛家禾 圖片/陳德信 嚮往、追尋,或者想沉潛,一個人朝聖的原因很多,謝哲青朝聖之旅的原因也不只一個。 他走訪過佛教八大聖地,也就是釋迦
康健雜誌 19天前 -
營養補充品,你吃對了嗎?
出處:康健雜誌233期 作者/王暄茹 圖片/林后駿 喝乳清蛋白真的有助增肌? 對。但只對做重量訓練的人有用。乳清蛋白相較於酪蛋白、大豆蛋白,屬於吸收速率較高的蛋白,
康健雜誌 19天前 -
劉秀枝:橘子、薑黃能不能預防失智?
出處:康健雜誌233期 作者/劉秀枝 圖片/康健雜誌 朋友從LINE轉來一則動畫「愛吃橘子有福啦」,因為天天一顆柑橘能降低23%的失智率,朋友問我是否真的如此?我決
康健雜誌 19天前 -
陳炳仁: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多給阿公吃幾根棒棒糖
出處:康健雜誌233期 作者/張靜慧 圖片/陳炳仁提供 「我阿公很愛吃棒棒糖。如果重新讓我照顧他一次,我會多讓他吃棒棒糖。雖然吃完要做口腔清潔,但是能在去世前嚐到自
康健雜誌 19天前 -
車內空污 比你想像中的嚴重
出處:康健雜誌233期 作者/陳蔚承 圖片/林后駿 出遊塞車總覺得昏昏欲睡、胸悶頭暈?塞車考驗的不只是耐性,車內空氣品質不佳更可能是元兇。 車輛是民眾除了居家、工作
康健雜誌 19天前
其他康健雜誌雜誌
-
腳出問題,身體亮紅燈
出處:康健雜誌232期 作者/林貞岑 圖片/鄭佳玲 足部問題引起疼痛、發炎、身體結構歪斜因而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腰背痛等。 譬如常見足弓塌陷的人因缺乏支撐力,造成足內側肌肉緊繃疲憊
-
譚敦慈:傳統市場買雞肉安全嗎?
出處:康健雜誌231期 作者/譚敦慈 圖片/陳怡安 以營養價值來說,雞肉和海鮮同屬「白肉」,是肉品中較健康的蛋白質來源,不過每到冬天,各地常有禽流感疫情,讓不少人憂心雞肉的食安問題
-
譚敦慈:對抗空污,必吃4類顧肺食物
出處:康健雜誌230期 作者/譚敦慈 圖片/康健雜誌 對岸霧霾襲台,加上本地工廠、汽機車排放廢氣,北中南各地民眾都曾面臨窗外整片灰濛濛的窘境,空污嚴重的時候更讓人打噴嚏、鼻水直流。
-
譚敦慈:海鹽、玫瑰鹽、岩鹽好滋味又富含礦物質,兩種人要少吃
出處:康健雜誌229期 作者/林慧淳整理 圖片/陳德信 鹽是居家必備的調味品,不只讓料理變鹹,還能提供不同風味,市面上以海鹽、岩鹽、礦鹽、玫瑰鹽最受大眾歡迎。 這些來自山、海的各種
-
【康健高齡論壇】富足退休生活 快樂、紀律、風險是關鍵
作者/謝懿安 圖片來源/陳德信、林后駿 全球年金改革浪潮不斷,加上人口高齡化挑戰,如何擁有理想的退休生活是50歲以上「橘世代」面臨的課題。專家建議,兼顧財富與快樂、個人提早準備退休
-
破解肉品謠言/牛肉泛綠光能吃嗎?冷凍肉不新鮮?
出處:康健雜誌227期 作者/王暄茹 圖片/陳德信 雞、豬、牛肉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但網路上許多肉品謠言,看了令人生畏。究竟肉還能不能吃?該怎麼選、怎麼吃? 台灣人每年每人平均吃掉
-
《康健雜誌》健康城市大調查/你住的城市好走路嗎?
作者: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陳德信 無論逛街、上班、放學、旅遊、散步等,大家一定有「走路」在台灣各縣市卻寸步難行、步步驚心的經驗。國外許多先進城市都已改變,城市規劃不再以車為主體,改
-
譚敦慈:治癌期間,飲食順序不一樣
出處:康健雜誌225期 作者/譚敦慈 圖片/康健雜誌 罹患癌症很讓人心慌,因此許多病人會尋求偏方,甚至不肯治療而延誤病情,其實坊間關於罹癌後的飲食,很多觀念是錯的。 我要鄭重提醒,
-
平路:叛逆是找到自己真正的路
出處:康健雜誌224期 作者/宛家禾 圖片/林后駿 柔順直髮、花邊裙襬、輕聲細語,看似溫婉的知名作家平路卻用大半人生做叛逆的事。 她寧可冒犯雙親,也要直率地問自己是否為母親親生;其
-
繼續拼還是放手?生命大事這樣思考
出處:康健雜誌223期 作者/張靜慧 圖片/鄭佳玲 2012年文化心理學家余德慧病逝,在治療期間,他的學生在信中寫道「您身邊的人多麼害怕,怕是自己的私心、無知與貪戀,而讓你多留;又
-
做好這3件事 老後不愁錢
出處:康健雜誌222期 作者/謝懿安 圖片/林后駿 活到100歲的理財該怎麼做?專家認為,中年已具備一定的財富力,建構完善醫療防護網,穩健、有紀律地安排退休到100歲的金流,以及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