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肩膀」的領導人
【文/楊瑪利】如何做個好主管?在天秤兩端取捨平衡,是一門藝術。 到底怎樣才是好主管?最近我有一些不同的體會。這陣子一位多年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與我分享,多年來他總覺得有義務要幫助他帶領的同事,解決所有疑難雜症。部屬業績做不到、約不到大客戶、簡報沒做好、專案來不及、沒有點子等,他都覺得責無旁貸。他一再強調,他並非不願意授權,也無意凸顯自己,只有在部屬做不到時才會
本期文章
-
鍾惠民:企業欲以「韌性」開創永續,應熟讀彼得.杜拉克
【文/張彥文;攝影/蘇義傑】今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為華人企業界
哈佛商業評論 357天前 -
簡立峰:在Google,沒有意見就不要來開會!
【文/楊瑪利;攝影/陳之俊】回憶在Google台灣時率領全台的超級人才,簡立峰最強調知識的「共創」,也就是「協作」的力量。但台灣有不善表達、仰賴老闆做決定的被動文化
哈佛商業評論 357天前 -
號召CEO!高影響力聯盟成軍
【文/羅莎貝絲.摩斯.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圖納.簡.海伊利Tuna Cem Hayirli】新冠疫情、天災和種族不平等之類的危機和社會問題
哈佛商業評論 357天前 -
探索企業目的背後的目的
【文/強納森.諾爾斯 Jonathan Knowles、湯姆.漢薩克 B. Tom Hunsaker、漢娜.葛洛夫 Hannah、Grove、愛莉森.詹姆斯 Ali
哈佛商業評論 357天前
其他哈佛商業評論雜誌
-
當心「太忙」的警訊
【文/鄧嘉玲】 忙碌,常常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企業也總是標榜勤奮工作;而近年來企業如火如荼進行的數位轉型,讓員工因擔心被機器取代而加倍努力,更加深了這種文化。 但是,過度工作會提高流
-
轉型,別忘了組織也要轉
【文/鄧嘉玲】 在數位巨浪席捲下,所有的企業都在思考如何進行轉型。這其中,決定勝負的關鍵是,組織有沒有跟著轉型。 兩位重要管理學者──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莉塔.麥奎斯(Rita Mc
-
六代同堂的職場難題
【文/楊瑪利】 你是否注意到,台灣的職場已進入多元世代融合中。許多二、三年級出生的台灣第一代創業家,仍充滿戰鬥意志,尚未退休;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世代則已進入職場。若以十年為一代
-
向上管理,華人學不會?
【文/楊瑪利】 2019年時我訪問了亞裔創投教父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的千金劉宏敏,她當時是花旗銀行位階最高的華人女性,擔任財富管理北美區執行長,統領2,000位員工,管理5,000個
-
無聲離職潮,誰的錯?
【文/楊瑪利】 最近,全球職場出現一個熱門關鍵字:「Quiet Quitting」。在台灣,有人翻譯為無聲離職、安靜離職,或更貼近原意的在職離職。 緣起是今年7月,有人在TikTo
-
謝惠全樂觀應對通膨:「全年營收仍看好!」
【文/張彥文;攝影/蘇義傑】 在今年百強榜單上,航運業表現引人注目,尤其奪得總排行第三名(https://event.hbrtaiwan.com/2022twleader/)佳績的
-
這本書,我一定收藏!
【文/楊瑪利】 最近有一本書出版後,我意外得到很多師長與朋友的主動回饋。不少認識多年的朋友、其中很多是各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對這本新書的反應,顯然比我興奮,有人還主動分享了應該如何
-
「智力」跟你想的不一樣
【文/天下文化】 本書為全球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作者肯.羅賓森生前構思的最後一部著作。他的TED演講〈學校扼殺了創意嗎?〉(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
-
塑膠業的毛利王!創新研發力逆轉夕陽工業
【文/張彥文】 走進宗瑋工業的廠房,會以為自己身處高科技的研發中心。現任董事長林健祥,30年前接手家中虧損連連的塑膠工廠,放下博士光環從頭打拚。他雖身處傳統產業,卻心懷追求創新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