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照護跟著學,月嫂是媽咪眼中,寶寶的最佳室友!
文/謝佩妤 攝影/莊永鴻 採訪諮詢暨圖片提供/李語婕.田佩玉 從餐廳負責人到成為月嫂,李語婕將專業與歷練結合,帶著一顆愛護寶寶與體貼媽咪的心,來到田佩玉家裡服務,悉心照顧寶寶需求,給足呵護,在輕聲細語中道出溫柔安撫,是佩玉心目中,寶寶的最佳室友。 滿溢著幸福的喜悅,除了一家人住一起,共同悉心呵護媽咪與寶寶,還有一位重要的幫手,也是佩玉的救星——語婕月嫂。 其
本期文章
-
【母親群像】不快樂的母親,愛自己都很難了,又怎麼能愛孩子呢?
文/盧安.四絃 圖片提供/鏡文學 一直以來,<母親群像>報導的對象,都是在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母親。但這次我們採訪的對象,不是媽媽,她卻一個把媽媽最晦澀難言的心思
媽媽寶寶雜誌 339天前 -
巴鈺與小小情人的放閃日常!與老公、孩子都有專屬約會時光,創造不一樣的浪漫
文/李柔萱 攝影/Hedy Chang 造型/Kathy Hsu 化妝/Nina Yeh 髮型/Eason Yn 影音/煒喆視覺影像工作坊 這些年,巴鈺除
媽媽寶寶雜誌 339天前 -
懷孕3種狀況要補充黃體素.有助減少流產與防治早產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彥廷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女性朋友一定不會對「黃體素」感到陌生,因為從生理期開始,就跟黃體素結下了
媽媽寶寶雜誌 339天前 -
疫情期間,該延後施打寶寶常規疫苗嗎?嬰幼兒定期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常見Q&A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寶寶一出生,就會經過醫師一連串的理學、神經學檢查,以及新
媽媽寶寶雜誌 339天前
其他媽媽寶寶雜誌雜誌
-
不孕症療程前,4保養3檢查幫助提高受孕機率
文.整理/Daisy 採訪諮詢/送子鳥生殖中心李日升醫師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官網 不孕夫妻決定邁入人工生殖階段後,在進行療程前可做好自身的保養,並依需求搭配積極的檢查,
-
【懷孕三階段養胎法】產婦接種疫苗,母胎等同受保護!
文/陳維婷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張伊 孕期接種相關疫苗,可降低孕媽咪罹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也能將抗體傳給胎兒,提供保護力,並延續到出生後。然而,許多孕媽
-
吳鳳:請不吝嗇地對孩子說這9句話,讓孩子感受父母給的愛!
文.圖/吳鳳 父母對於孩子愛的表現,除了行動力外,也需要口語表達,用說的,會讓孩子內心感受到的愛更為深刻。在日常生活裡,父母請不吝嗇地對孩子說出這些話,相信對於孩子來說,也具有正面
-
吳鳳:學語言當成興趣,讓孩子不再為了學而學
文.圖/吳鳳 英語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因此,以非英語系為母語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學好英文,與世界接軌。然而,學習語言應該是種興趣,並不是為了家人而學,而是為了自己。 在台灣,許多父母希
-
家中7角落掃除祕訣,把工具放在對的地方,打掃省時又省力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家事達人王麗瑛 圖/Shutterstock 接近年節,每個家庭都在忙著「除舊佈新」,雖說有孩子之後,爸媽平時就會定期打掃、消毒,但歲末年終又是另一個契機,
-
以陪伴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家庭共享筆記本凝聚夫妻共識
文.圖/Charles不只是個攝影大叔 時光飛逝,2021年也只剩下一個月了,因為今年寫親子專欄,把生活中大小事情記錄下來,使我養成了固定時間思考的習慣。兩個女兒又大了一歲,關於育
-
只有爸媽有資格決定教育風格!自然系或傳統系父母,都有讓孩子優秀的方法
文.圖/Charles不只是個攝影大叔 不管你是自然系或傳統系父母,都是最好、最對的父母。教育沒有公式,唯一的條件是愛,只要爸媽和小孩都能接受,就是最適合的親子互動方式。 以前還沒
-
要當職場媽媽or全職媽媽?吳品萱有感而發:工作家庭難兩全,育兒路上更需支持與鼓勵
文.圖/吳品萱 要上班賺錢,還是全心全意帶小孩?這個萬年考題,我當了近六年的媽媽還是沒解出來。我猜想大多數人心中最理想的答案是兩者「兼顧」,當然家庭和事業兩得意更好,我身邊還真的會
-
日常外出、戶外活動、親子旅遊的媽媽包整理收納小撇步,包巾、母乳儲存袋還有這幾種妙用!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部落客小飛媽咪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帶孩子出門,必備物品至少會有十幾樣,喝奶或吃副食品、到公園走走或是外地旅遊,打包的物品還得依孩子年齡和出門
-
當胎兒生長遲滯時,遵從醫囑追蹤檢查!媽咪第一胎胎死腹中,第二胎順利出生,暱稱「阿斯匹靈」紀念辛苦懷孕歷程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明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家總習慣用孕媽咪的肚子來論斷胎兒的大小,但其實評估胎兒大小不能靠目測,而是必須先確
-
兩性間的「愛之語」,也能用在孩子身上!防疫居家生活,和孩子一起學習愛的語言
文/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院長曾清祥 圖/Shutterstock 這一個月以來,讓大家最有感的事,就是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台開始實行防疫三級警戒。 社區感染的爆發,讓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