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與雇主之間的溝通是關鍵,因為兩方對「職責」定義可能不同。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美國部分勞工正抵制讓人窒息的持續待命、一人當多人用的職場文化,掀起一波「無聲辭職」(quiet quitting)運動,但與真的遞出辭呈不同,「無聲辭職」求的是劃清職場和家庭生活界線,騰出更多時間給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興趣。
疫情劇烈衝擊職場 無聲辭職快速崛起
「無聲辭職」一詞最早似乎是在7月的TikTok貼文問世。
根據TikTok 影片創作者zaidleppelin自己的解釋,「無聲辭職」意指:「這並非直接遞辭呈,而是一改赴湯蹈火的概念。各位還是履行職責,只是不再接受工作就是人生的勞碌文化。」這篇貼文迅速竄紅,吸引近50萬人按讚,類似的忿忿不平之聲此起彼落。
專家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對職場的劇烈衝擊,是「無聲辭職」運動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一位僅透露自己名叫貝斯(Bess)的親身經歷,就足以說明COVID-19是如何導致工作「越界」進入家庭生活。
她於疫情爆發前不久獲聘從事一個原本要經常離開美國到德國出差的工作。但疫情爆發後,她困在紐約的公寓,並因為時差的關係往往要在清晨3時接電話。
貝斯為了自身健康,開始拒當拚命三郎,但引發美國同事的不諒解。同事說:「美國工作環境就是替公司鞠躬盡瘁,你不工作,就不應該在這裡。」
忙了六個月之後,她停止回電郵,最終跟公司分道揚鑣。
工作與家庭取得平衡 不再討好老闆犧牲健康
「無聲辭職」支持者表示,他們的目的是聚焦取得工作與家庭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不再加班或協助職責範圍以外的工作,不再想盡辦法討好老闆而犧牲自己的身心健康。
這個新概念講求的是每週工時不超過40小時,限制下班來電,並更常對老闆說「不」。
曾寫過職場相關書籍的卡普里諾(Kathy Caprino)說,「無聲辭職」是停止從事你職責範圍以外、沒有得到報酬的工作。
在TikTok擁有超過40萬追隨者的裴克(Allison Peck)解釋,換句話說,「這叫做領多少薪水做多少工」。
以30歲的柏金斯(Maggie Perkins)為例,她執教時往往一週工作60小時,即便「前往度假的途中還在飛機上批作業,有照片為證。我沒有做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但她生下第一個孩子之後突然明白,事情不該是這樣。她在短影音平台TikTok解釋說:「『無聲辭職』實際只是意味著你劃清界線,從事你被僱來做的分內工作,回家時還有力氣與家人相處。」
但這波運動掀起其他爭議:「無聲辭職」真的僅僅只試著尋求更合理的生活與工作平衡?偏好歐洲生活型態而非美國24小時待命文化?
其他爭議還包括:「無聲辭職」是否只是怠工時髦的新名字?讓原本就準時下班、挑揀上司指派任務的員工有了推託的藉口?
更有人點出,有職業過勞風險的人直接辭職不是更好?
《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創辦人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就曾撰文嚴厲批評說,「無聲辭職」的下一步就是「辭掉人生」。
不過,數據顯示,尋求更好平衡的需求確實是存在的。
勞工拒絕勞力被剝削 溝通定義職責範圍
民意機構蓋洛普(Gallup)發現,2019年期間民調訪查的在職壓力為38%,COVID-19肆虐打亂全球勞動市場之後,2020年職場壓力增至43%,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女性面臨的壓力最大。
美國前勞工部長瑞赫(Robert Reich)也說:「勞工不是在無聲辭職,而是在拒絕勞力被剝削。」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勞工經濟學家奧利奧普洛斯(Philip Oreopoulos)說,其實,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是改善溝通,在接受工作之前釐清雇主的期望,「如果在家需要接聽電話,就應該事先講明白」。
卡普里諾同意,勞工與雇主之間的溝通是關鍵,因為兩方對「職責」定義可能不同。如果勞工拒絕從事他認為非他職責所在的任務;但對老闆來說,這些是屬於這名勞工的職責所在,那勞工可能就會被背上怠工罪名。
她建議,如果勞工的目標僅僅是針對額外職務尋求應有的報酬,不如據實將工作表現呈報主管,並告知主管你在這些額外工作上所達成的成果。
心理學家葛蘭傑( Ben Granger)認為,「無聲辭職」或許不失為在有毒工作環境中保障身心健康的方法,但持續待在一個讓人痛苦的職場、做最低限度的工作,意味著放棄了一份好工作可以帶來的滿足感。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全球中央雜誌》。全球中央電子書請連結:
https://www.ysgoshopping.com/
其它文章
-
德國鼓勵國際人才落地 求職卡位好時機
德國產業種類多,適合居住的城市也多。另外,外國對德國教育體系出身或在德國工作過的人往往刮目相看,以後想搬到另一個國家工作也相對容易。 文/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全球中央 23天前 -
法國職場潛規則 不會法語當心成邊緣人
即使語言可以理解,但仍有許多文化歷史細節與幽默,是難以立即反應的,這大概就是法國職場比較不友善的潛規則。 文/曾婷瑄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扎根法國是持續不斷的作戰
全球中央 23天前 -
邊玩邊賺一桶金? 破解澳洲打工度假迷思
前往澳洲邊玩邊撈一桶金的同時,也必須從多方面探聽澳洲打工度假的實際情況,才能獲得一段充實的壯遊體驗。 文/丘德真 (中央社駐雪梨記者) 2022年7月起,入境澳洲無
全球中央 23天前 -
越南電動車開出國門 開不進國內城鄉街巷
越南出口電動汽車到美國,打了一劑邁向工業化的強心針。但電動車開得出國門,卻開不進國內城鄉的大街小巷,不免令有志光耀越南者氣短。 文、攝影/陳家倫 (中央社駐河內記者
全球中央 23天前
雜誌最新
- 塑化股價先行 業績先蹲後跳先探週刊 10天前
- 理財從小開始!家庭財務長邱懷青教你小錢立大功獨家報導 11天前
- IPC疫後出貨大爆發 缺料緩解 買盤歸隊財訊快報 12天前
- 中國半導體在地化最大受惠者:家登萬寶周刊 15天前
- 藍燈買股 機會來了理財周刊 15天前
- 通膨、升息、俄烏戰爭、中美角力局勢混沌,2023全球新霸主從遠見雜誌 16天前
- 台北/精品宅賣1戶少1戶 大直37塊地蓋牌緩推好房網House Fun 17天前
- 把握意外的成功與失敗 從意外誕生!年銷23 億美元3M 便利能力雜誌 18天前
- 高科大讀4年 創造千萬價值時尚家居 18天前
- 六代同堂的職場難題哈佛商業評論 19天前
熱門文章
- 6G技術標準前哨戰開打 低軌衛星效益發酵 WiFi 7應用加 財訊快報 12天前
- 動力電池成本甜蜜點浮現 電動車、儲能帶動需求高成長 財訊快報 12天前
- IPC疫後出貨大爆發 缺料緩解 買盤歸隊 財訊快報 12天前
- 桃園/首購族最愛!平鎮山仔頂年漲2成買氣強 好房網House Fun 137天前
- 大缺工潮來襲!國家建設怠速中 遠見雜誌 16天前
- 雲豹能源擴大「離岸風電台灣隊」攜6大在地供應鏈 萬寶周刊 121天前
- 【簡兆芝室內設計 簡兆芝】2021-2022年度十大盛事精彩 OPEN DESIGN 31天前
- 股王回歸光學股破底翻 先探週刊 58天前
- 新北/每坪比林口少10萬!A7重劃區交易爆大量 好房網House Fun 172天前
- 台中/挑戰區域新高!北屯重劃區市容新穎吸首購 好房網House Fun 1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