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來探月工程與發展太空站計畫頻繁,火星漫遊車「祝融號」也在5月降落火星,長達十年的太空探測計畫快速進步,正式晉升航天大國。
文/繆宗翰 (中央社駐北京記者)
中國近期正式展開太空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外媒更揭露,中國與俄羅斯合作,計劃在2024年執行一項前往小行星的機器人任務。分析普遍認為,中俄正與美國展開太空領域的競爭。然而,俄國受制於自身經濟發展,中國的航太能力更有超越俄羅斯的可能。
中國自建天宮太空站 超俄趕美晉升航天大國
事實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早在2013年中國發射神舟十號載人太空船時就表示,要加大太空探索步驟,實現「中華民族的航天夢」。中國當時就計劃在2020年建造自己的載人太空站,還表示要在2030年趕上俄羅斯和美國成為主要的太空強國。
於是,中國近來探月工程與發展太空站計畫頻繁,即便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仍未受影響。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收集月球樣本,去年12月17日安全返回地球,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成功從月球收集岩石的國家。
而太空計畫的成果在中共建黨百年之際自然也被作為「獻禮」,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天宮太空站「天和」核心艙4月29日成功發射後,中國發射的火星漫遊車「祝融號」也在5月降落火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發射太空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
隨後,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太空船6月中旬發射升空,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太空人送入太空。這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也是太空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根據新華社報導,這三名太空人此行目的在於進駐天和核心艙,完成為期三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驗證太空人長期在軌駐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而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計畫,2021年至2022年,中國將執行四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總計12人次,主要目標是完成中國太空站的初步建設。這四次飛行任務駐留太空站時間分別為三至六個月。
這些事件無疑顯示著,中國長達十年的太空探測計畫快速進步,正式晉升航天大國。而從官方的表態中,更可窺見中國對於太空戰略的野心。
習近平在與神舟十二號太空人通話時說,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開拓性貢獻」。
在此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曾提及,中國空間站的建造營運,將為人類開展深空探索儲備技術,積累經驗。「我們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聯俄合建月球科研站 地緣政治競爭延伸太空
不過,中國的太空計畫並非孤軍奮戰,其中的重要戰友便是延續蘇聯太空技術的太空強國─俄羅斯。
中俄兩國4月宣布,將在2024年聯手對一顆名為Kamo’oalewa的小行星實施機器人探測任務。雙方目前也正在合作一系列月球任務,目標是2030年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永久性研究基地。
《紐約時報》6月曾刊文分析,中俄雙方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反映了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不過,相較俄羅斯受制於經濟停滯的隱憂,中國在太空探索的力度頗有「後浪推前浪」之勢。
文中引述卡內基莫斯科中心(Carnegie Moscow Center)高級研究員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分析,中國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航太計畫,有與之匹配的資源。相比之下,俄羅斯則「需要一個合作夥伴」。
文章形容,儘管俄羅斯在太空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但它難以維持這個歷史悠久的計畫,除了要長期和「落伍思想與腐敗鬥爭」,且受到俄羅斯停滯的經濟影響,而得不到資源。
文章表示,相比之下,中國在進入太空探索方面相對較晚,卻憑藉完成了俄羅斯和之前的蘇聯未能完成的任務躍居太空強國之列。
「咄咄逼人的競爭者」NASA示警中國太空威脅
對於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快速崛起,坐擁太空領域龍頭寶座的美國自然不容地位遭到撼動。
事實上,中國雖早在2003年便將第一批太空員送入太空,但從未被邀請加入國際太空站。美國國會更在2011年通過立法,禁止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與中國航天局或任何相關公司進行任何合作,理由是存在間諜風險。
川普政府時期,時任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便在2019年提出,中國想攫奪月球戰略制高點,呼籲美國應全力嚴防。他也想複製美國於1960年代冷戰期間擊敗蘇聯率先登月的往例。
雖然拜登政府的新任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近期發表聲明祝賀中國成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站,並說「期待後續的科研發現」。但他仍認為對方是「咄咄逼人的競爭者」,正挑戰著美國的領導地位。
在美國正把中國當成強力競爭者的當下,實在看不出美國有改弦更張與中國太空合作的可能。
國外長期技術封鎖 倒逼中國自主創新
不過,雖然中國近年確實在太空領域飛快成長,但在中美科技戰之下,晶片科技面臨掣肘,也無非是一大致命傷。
為此,去年底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制定實施「基礎研究10年行動方案」。
習近平今年4月視察母校北京清華大學時更提出,各大學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且要完善大學創新體系,發展勇於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另外,中國的太空探索也長時間仰賴俄羅斯的技術,例如在2011年和2016年向俄羅斯購買設備來建造兩個臨時太空站,同樣暴露出技術被動弱勢。
對於這項困境,中國下階段的目標便是「自主創新」,就如「天宮」太空站設計師之一的楊宏5月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訪問時所說「國外的長期封鎖反倒倒逼了我們的自主創新」、「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我們不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全球中央雜誌》。全球中央電子書請連結:
https://www.ysgoshopping.com/
其它文章
-
美國40年最大通膨怪獸 疫情下轉職潮成推手
民間需求隨疫情降溫而增加,卻碰上全球供應鏈遭遇瓶頸,供需失衡加上疫情催生「大辭職潮」,40年來最具威脅的通膨怪獸隨之誕生。 文/尹俊傑 (中央社駐紐約記者) COV
全球中央 21天前 -
從富有到入不敷出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到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領先日本,與義大利、奧地利和德國相當。然而到了今日,以出口牛肉為大宗的阿根廷,許多人民卻吃不起牛肉。 文/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組長
全球中央 21天前 -
長棍麵包是法國遺產 立法規定配方馬虎不得
法式傳統麵包內容物只能有麵粉、水、酵母、鹽。連酵母的種類與定義都以法律規定,足見法國對傳統手作麵包的堅持與保護。 文/曾婷瑄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長棍麵包已經和美
全球中央 21天前 -
日本紅豆麵包始祖 天皇也讚不絕口的美味
這種融合西洋麵包文化與和菓子文化的麵包,給人一種文明開化的印象。1875年4月4日,木村安兵衛透過友人牽線,將紅豆麵包獻給到東京向島賞櫻的明治天皇伉儷品嘗,大獲讚賞
全球中央 21天前
雜誌最新
- 景氣風向雞理財周刊 4天前
- 生技最新市值王 看懂投信買超的虛與實 藥華藥關鍵五問 撥開多財訊 4天前
- 誰說素食不好吃?挑戰肉品擬真極限 台灣第一家植物肉專賣餐廳G時尚漫旅 5天前
- 企業返台商機大!國壽、合輝看好小檜溪CBD萬寶周刊 5天前
- 航太迎復甦 零組件受惠先探週刊 5天前
- 科技農企業的修煉密鑰 臺大菁英班助學員站上巨人肩膀觀天下豐年 6天前
- 最強六寶媽林叨囝仔 全家總動員迎接新生兒 雖然累但值得嬰兒與母親 7天前
- 在家蛇來蛇去一整天也不會膩鄉間小路 11天前
- 新北/挑戰5字頭!汐止社后生活圈補漲效應強好房網House Fun 14天前
- 居家風水系列-都更分房屋如何選擇?住展雜誌 15天前
熱門文章
- 【現場直擊】簡兆芝室內設計 簡兆芝 人物專訪幕後花絮 OPEN DESIGN 4天前
- 企業返台商機大!國壽、合輝看好小檜溪CBD 萬寶周刊 5天前
- 台灣供電敲警鐘!分散電網熱議多年,為何遲不上路? 遠見雜誌 56天前
- 東方禪韻呢喃 人文美學古典居 住展雜誌 116天前
- 科技農企業的修煉密鑰 臺大菁英班助學員站上巨人肩膀觀天下 豐年 6天前
- 【由里設計 傅瓊慧、李肯】2021 APDC亞太設計精英邀請 OPEN DESIGN 258天前
- 傳說迷不可錯過造型杯身 6/27起喝星空葡萄送聯名周邊 時尚漫旅 4天前
- 暑假最狂、最彭湃的娛樂體驗! SKM Park 8大店櫃娛樂 時尚漫旅 8天前
- 禾蓮心家園老屋新生延續美好雋永 理財周刊 74天前
- 從用手抓到拿餐具 如何教孩子用湯匙吃飯? 嬰兒與母親 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