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CNN時事評論節目主持人法里德.札卡瑞亞,全面檢視疫情引發的自然環境與生物危機,以及數位經濟的崛起、混亂的世界秩序等議題及影響。
這些影響可能在數年後才會逐漸揭露,但札卡瑞亞的論述,可幫助讀者預先理解疫後時代的世界樣貌,到底會如何? 2020年3月31日凌晨,感染2019冠狀病毒的魯伊斯(Liliana del Carmen Ruiz)病逝了。
她是阿根廷西北部的小兒科醫師,才52歲,但可能因為有潛在疾病而更容易受感染。
她沒有旅遊史,在檢驗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之前,還被誤診為登革熱。
她的父親是一名麵包師傅,母親是一名家務工。
她得過癌症,在哥多華(Córdoba)獲得醫學學位,然後回到家鄉拉里奧哈省(La Rioja)工作。
魯伊斯是該省已知的首位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也是第一個死亡病例。
貼標籤不能解決問題 其實,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全球有數以萬計的人悲慘的死去。
我之所以特別提魯伊斯的故事,原因很簡單。
在拉里奧哈省,離魯伊斯過世地點不遠的地方,若穿越地心到地球的另一面,正好就是中國的武漢,幾個月前第一個爆發疫情的地點。
阿根廷偏遠內陸的一隅,竟然也受到了遠在12,000哩之外的野生動物市場的影響。
這是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是相連在一起的,而且不是由誰說了算。
瘟疫常以某個特定的地點命名,但其實,它們完全不會只局限在某一個區域。
比如1889~1890年的「俄羅斯流感」(Russian flu)、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1958年的「亞洲流感」(Asian flu)、1968~1969年的「香港流感」(Hong Kong flu)、2012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以及2019~2020年的「武漢病毒」(Wuhan virus)。
人類素來喜歡貼外國標籤,這些外國名卻不是病毒真正的發源地,而且讓人忘記疾病最初發生的範圍比那更廣。
人們總是急著將疾病視為從國外來的,而以某個地方為名,但那個地方的人,並不會跟著叫同一個名字。
比如在西班牙,「西班牙流感」其實就只是流感而已。
一百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擔心疾病會因為世界變平,而更容易傳播。
過去人們說世界變平,在當代,我們稱為「全球化」。
1890年,流感跨出歐洲大陸,蔓延至英國。
反全球化浪潮興起 如今,對疾病和全球化的擔憂,很快讓人意識到:疫情大流行,將讓原來緊密相連的世界分崩離析。
某位專欄作家冷酷地預言,2019冠狀病毒,是「釘死全球化棺木的最後一根釘子」。
但真的是這樣嗎?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抗議全球化,警告說它即將滅亡。
有許多書在抨擊它;政治性運動大部分的訴求,都在呼籲扭轉這個可怕的浪潮。
但有人成功過嗎?真的有人有辦法做到嗎?卡拉貝爾(Zachary Karabell)在疫情爆發前幾週寫道,如果我們更仔細地研究數據,「我們只會一再以不同方式得出同一個結論:討厭全球化很簡單,把它當箭靶很方便,但要阻止它,是不可能的事。」
當前的反全球化論調都在說,因為所有人的生活和經濟全都糾葛在一起,使得我們沒辦法再掌握自己命運。
特別是2019冠狀病毒這樣的緊急情況,衝擊了全球供應鏈,世界各地都面臨醫療用品嚴重短缺。
如今一般會認為,有些東西必須在本地生產。
全球的經濟發展常常令人眼花撩亂,每當局面失控,都會讓大家焦慮不安,但這種情況,也不是第一次碰到了。
1960年代,時任英國首相威爾森(Harold Wilson)在面臨國際市場的壓力之下,發誓要抵制「蘇黎世侏儒」(gnomes of Zurich)。
整個1960年代,我們目睹經濟危機的風暴,從墨西哥席捲到東亞,再到俄羅斯。
1999年,一位名叫喬瑟.波維(José Bové)的農夫組織了一群激進份子,聯手破壞法國小鎮米約(Millau)一家正在興建的麥當勞分店。
對波維來說,這個金色拱門就是橫掃全球的美式資本主義象徵。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攻擊,某種意義上,也是開放世界引起的反彈。
但這些危機,並沒有減緩全球貿易發展的腳步。
全球化無法避面 2008年金融危機的打擊更持久。
美國和歐洲市場遭受衝擊,也波及了全世界,全球資本、商品和服務的流動急遽減少,降幅達9%,甚至更多。
隨著經濟慢慢復甦,這些流動非常緩慢地恢復了。
貿易、資本流動和外國直接投資(FDI),從未回復到2008年的水準。
人們開始將這個危機,歸咎於極度複雜且環環相扣的全球經濟。
英美等各個大國,都選出了反對「全球主義」的民粹政客,人們開始談論「去全球化」,然後,2019冠狀病毒就來了。
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
當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的新時代,我們會一再看到,當一個新的大國崛起,既有的霸權便會感到不安,這類故事在國際關係中很常發生。
隨著中國崛起,以及美中兩大經濟體之間日益激烈的大國競爭,那種兵戎相見的現實政治很可能捲土重來。
當然,你可以篤定地說,有鑑於兩國相互依賴的程度,持續衝突下去,只會為兩國老百姓帶來苦難,付出高昂的代價。
但就像安傑爾(Norman Angell)後來意識到的,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戰爭不會發生。
總而言之,全球化並沒有死,但我們可能會搞死它。
(摘自本書第八課〈全球化沒有死〉) 書名:後疫情效應:札卡瑞亞給世界的10堂課(Ten Lessons for a Post-Pandemic World) 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 譯者:盧靜、廖崇佑、廖珮杏、劉維人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2021年2月5日 更多內容請見2021年2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家族企業永續的祕密〉 https://www.hbrtaiwan.com/journal_content_HBR174.html
其它文章
-
蔡鴻青:台灣家族企業的權力分配,仍處混沌狀態
【文/張彥文、攝影/蘇義傑】 身為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長期研究台灣的家族企業,觀察到與西方文化不一樣的風貌。為何華人家族企業會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又有哪些
哈佛商業評論 25天前 -
2開源+3節流,江耀宗領高鐵市值成長近千億
【文/張彥文、攝影/蘇義傑】 江耀宗自2016年底接任台灣高鐵董事長,除了公司治理績效卓著外,業績亦十分亮眼。分析近幾年的表現,關鍵就在開源和節流,江耀宗如何採用雙
哈佛商業評論 25天前 -
上市公司該汰換了
【羅傑.馬丁Roger L. Martin】 批評者指控,在當今交易量更大的資本市場中,高階主管愈來愈偏向在狹小的短期時間範圍內進行管理,熱中於自己的股票薪酬,而對
哈佛商業評論 25天前 -
讓家族企業基業長青
【賈許.貝倫 Josh Baron,羅伯.拉契諾 Rob Lachenauer】如果從媒體描繪的形象來判斷,我們可能很容易將家族企業歸類為權力遊戲、暗中陷害,以及逢
哈佛商業評論 25天前
雜誌最新
- 2021年類股輪動 熱錢搶進跌深股Money錢 2天前
- 貨幣投資新看點理財周刊 3天前
- 微星1月營收年增61% 打入電動巴士鏈萬寶周刊 3天前
- 電源供應器廠 選這幾檔就對了先探週刊 3天前
- 這些明星現身團拜引曙目!悟覺妙天禪師祈福消災解厄獨家報導 4天前
- 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育兒就像攝影.放慢腳步便能發現美好bobo小天才養成誌 6天前
- 新年帶寶寶出門必知!短中長程母乳存放、副食品準備守則,零食與媽媽寶寶雜誌 6天前
- 《專題報導》金牛年開春 保單健診輕鬆掌握3點不漏小花平台 9天前
- 台灣金融史5大驚世弊案 A走全民多少錢?歷史爛帳...台灣會財訊 9天前
- 搶救員工出包危機 AI+內控 替企業機器人把關能力雜誌 23天前
熱門文章
- 英倫風華.雅澹深意 Living住宅美學 5天前
- 台南/2大重劃區加持 永康房市迎10年黃金期 好房網House Fun 254天前
- 台南/平實重劃區熱翻天 新案開價破3字頭 好房網House Fun 324天前
- 麵屋川去 | 轉角遇到幸福 張雄藝術網 304天前
- 桃園水務局打造親水城市 理財周刊 121天前
- 中山女中月考倒數第8,聯考英文40分...從不被看好到成為總 未來Family 180天前
- 美元築底 台幣及黃金未來怎麼看 理財周刊 3天前
- 貨幣投資新看點 理財周刊 3天前
- 宏普(2536)今年開花結果 錢景可期 萬寶周刊 254天前
- 上市公司該汰換了 哈佛商業評論 2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