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萬,這是世界最大都市圈-東京都的人口數,彷彿強力磁鐵一般,將全日本的人口都吸往東京,但只要脫離東京都圈,即使是日本這樣的先進國家,也是面臨著人口老年化、地方產業失衡等問題,於是,地方創生的議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一般人會認為日本安倍晉三首相才是地方創生的先驅者,但日本在更久之前就有類似的概念與做法,分別透過補助以及發放「消費券」的方式進行,成效當然是差強人意,有人形容得很貼切,這就如同煙花一般,雖然絢麗,但一夜過後卻是什麼都沒有留下。耕耘社區總體營造、城鄉區域發展許久的王忠融教授在研究日本這一波的地方創生後,認為地方創生不再只是絢麗的煙火,而應該是扎根於在地土壤的政策,在台灣地方創生發展元年,他也喊話希望可以借鏡日本,先從人才著手,讓台灣的地方創生之路不至於顛簸難行,以下是對談摘要:
Q1日本政府從2014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戰略」,現行已經推動4年多,就您的觀察,目前成效如何?政府的數據及民間的反應是否有落差?
至於政府數據成效如何?其實檢視官方所出版的地方創生成效調查報告書的內容就可以得知。首先,必須說明一點,這也是我認為台灣推動地方創生必備的一點,那就是日本的地方推出地方創生策略時,必須得先設定「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這樣才能準確分析出成效。檢視日本官方報告書,可以看到當年度共實施了4,060個計畫,平均每個計畫提出了2.7項KPI。在各種實施項目當中,超過9成達成率為農林水產振興及地方產業革新等項目,低於8成的為觀光振興、合作核心都市圈、勞動工作環境改革等項目。因此,可以得知在不同的項目中還是有所差異,但是在地方政府自訂的目標中,大致上還是可以達成8成左右的KPI,就成效來說算是及格的。
Q2剛談論到的主要是政府數據,那麼民間觀感如何?是否兩者有所落差?
Q3日本的地方創生已經進行一段時間,根據您的觀察,與台灣地方創生模式有何差別?形成商業模式的方式是否有所差別?
Q4日本地方創生的產業類別十分多元化,例如:林業、養殖、農業、民宿等,您認為台灣的地方創生產業類別趨向於哪些面向,或者未來可以往哪個方向前進?
1. 提昇原在地產業的競爭能力及技術革新,將原本基礎的產業升級。
2. 農林水產業的產業革新,由於該產業是國家基礎產業,所以日本會特別保護這一塊,透過品牌包裝、銷售通路、產業智慧化等。
3. 觀光振興,對於日本來說,觀光是占很重要的收入,具體的行為包括廣告宣傳、基礎設備更新、生態旅遊、食農教育、農業體驗等。
由於台灣跟日本的社會結構很類似,像是農業方面也是以水稻農業為主,比起參考歐洲的地方創生,日本地方創生的計畫都還是蠻可行的。
Q5台灣將今年列為地方創生元年,您有什麼建議,或政府應提供哪些協助?
1. 情報:現今的資料散落各地,建議中央政府將統計資料綜合彙整並統一窗口,以利各地方了解自身長處及短處。
2. 人才:創設訓練地方創生人才學校、工作坊,避免各地缺少能解決在地問題、整合在地資源、編寫計畫的人才。
3. 資源:整合各部會工作,讓預算能夠統一補助,避免資源重複的預算補助方式。
4. 法律:建立相關法律的支援系統,例如:擬訂地方創生條例。
Q6就您的觀察,地方創生能否在台灣成功實施?有什麼方式可增加成功率?
Q7就您的觀察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台灣有哪些值得借鏡之處?
我們把目光看向東京的東北邊,一座小城市-茨城縣笠間市,別看它只有7.5萬人,但是日本許多知名的工廠都將本部設置在這裡。有趣的點不止於此,工廠聚落位於南部,北邊則是農產區域,而笠間市最有名的農產品是栗子,這也是日本栗子產量最多的地方。
先從栗子談起,其實種栗子並不容易,採栗子更是如此,有別於其他農業都已經機械化,栗子的特性卻還是只能透過人工採收。為了保存這項傳統,專屬於栗子的地方創生也由此而生。地方政府做了哪些措施呢?主要是讓產銷可以活化,首先,擴大栗子種植面積,地方政府負責號召企業領養廢耕農田,將栗子交給當地甜點店製作栗子蛋糕、蒙布朗等甜點,或者製作成栗子果醬等產品,甚至幫忙接洽合作的工廠,讓政府負責資源連結、擴大經營以及輔助。
除了這些之外,笠間市甚至有一間專屬的技術研究所,研究項目主打食品加工、陶藝等領域,而陶藝產業也是笠間市的另一個發展重點,由此可以看到透過地方創生產業經費的挹注,不單只是生產、販售,而是進階到研究,才可以讓地方產業活下去。
擴增自身的技術專業,也是另外一條地方創生之路。鯖江市就是如此,擁有傲視世界的手工眼鏡技術,隨著機械製的鏡框增多,地方政府就希望可以透過自身擁有的技術,再次進化,於是跨進醫療產品領域,例如:手術的夾子、手術用的特殊眼鏡等;攜手科技產業,希望可以發展出日本版的Google Glass。回過頭來,我覺得台灣企業都很聰明,也很願意衝,但比較少有機會跟其他產業合作,地方創生不只是讓地方復甦,更可以把不同的產業做連結,擴大自己的範圍跟領域。或許,日劇「下町火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主人公從原本的航空產業,擴增到醫療產業甚至農機產業。
Q8您的專長在於社區總體營造及城鄉區域發展,就您的觀察,台灣除了能發展地方創生外,是否還有其他建議?
1. 日本並非以「全國統一」(由上而下)或「社區自主」(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反而是以產業圈、鄉鎮範圍進行地方營造。
2. 重視政策實施的PDCA的方式,並設定目標,不單單只是實施政策,而是實施後進行效果評估及自我檢視,除此之外,同步重視計畫實施單位的「自立性」、「在地性」及「未來性」。
3. 記取日本的失敗經驗,例如:過去政策僅以各種專業縱向切割實施,而不重視各種領域之間的連結,而造成稅金等資源重複分配而形成浪費。
【口述/王忠融 整理撰文/吳俊毅 攝影/吳俊毅 圖片提供/王忠融】